顯示具有 愛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愛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好一段時日以來,通勤的路上看著跟愛跑步的小何借來的村上新書,名字有夠長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不知不覺就沉迷了,於是把發條鳥暫時丟一邊,一古腦兒陷進多崎作不堪回首的成長,看完後才發現,啊他們根本是同一個故事。


進戲院時電影已開演了一個小時,沒有斑馬、鬣狗、和猩猩,直接從Pi和理查帕克的故事開始。或許如此,失去的殘酷感減半,成為開心又勵志的漂流故事。

而且漂流的畫面太美,無論是風平浪靜的天光雲影,或是魚子在夜的深海如星光燦爛,海豚和飛魚在海面追逐,藍鯨向天際畫下一道希望的光.......。


可是她也是可怕的,瞬間變臉,用最猙獰的表情磨難你的求生意志,讓你懷疑自己的信仰。

開始跑步動機很單純,只想健健康康流點汗,就這樣懵懵懂懂從一年級昇到二年級,嗑完《天生就會跑》、《跑步該怎麼跑》、《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強風吹拂》等「跑者聖經」,雖有助於技術的提升和意志的精煉,但周周征戰、月月破百的境界太高,我還在後頭苦苦追趕。

既然如此,究竟為何而跑呢?

我所理解的是:我喜歡跑步,但跑步(還?)不是我人生的全部。不過由跑步所延伸的小趣味,如血拼、煮食、馬拉松小旅行,以及因為跑步拓展的圈圈,真真實實豐富了我的人生。


最近出版的《跑出美麗》,書的編排走我最愛的日雜Tarzan風,漂亮陳列跑者在每個小日子裡從服飾到飲食的搭配,而且是從初跑者角度出發。沒有野心拼成績如我,這本書的原名:《慢慢跑》正合我意!

馬拉松選手出身的作者市橋有里推薦的是一種平凡人也可以長期持續的自然跑步法,對我而言是純粹為了前進而跑的「阿甘跑」。於是有了通勤跑、聚餐跑、買菜跑、紀念跑、或和好姐妹們的閒嗑牙跑。

想養成到哪都愛跑的習慣,第一要務是好手好腳跑完,而且不能太邋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從選鞋選衣開始!或許是第二場馬拉松就去沖繩觀摩的原因,真功夫沒學到幾分,倒是對女跑者們越跑越有型的自信與堅持印象深刻,在惡劣的環境下依舊sedo完美的白皙亮麗,汗水雨水都破壞不了其妝容(可見選用適當的保養品也很重要)。就算是變裝,芭蕾舞裙下還是專業緊身褲路跑鞋毫不含糊。

日本女生跑步裝扮都好鮮豔
而身邊美跑者中,最厲害的是小V。初見面時即被她的風采所震攝,從沒想到跑步也能這麼時尚,從頭到腳兼具美觀與機能。而且生性焦慮的她也很重視基本動作,從跑前的暖身到跑後的收操,不管跑長跑短基本動作絕不能馬虎。最最驚人的是參加比賽時,抵達終點前的準備整裝動作,對總是跑到恍神臭臉的我而言很難做到的是:將臉上身上的鹽分稍微沖掉,確認髮型OK(和帽子和太陽眼鏡的搭配也OK),最重要的是對路人和任何相機可能在的位置,用力綻放笑容(最好還能自然合宜的揮手),鏡頭前保持最佳狀態,注意姿勢,不顯露你的疲憊,這才是美跑者的專業。

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精美食譜,從提高夏日食欲的冷味噌湯泡飯、章魚酪梨沙拉、涼拌蔥花鮪魚飯,到充滿時令蔬菜營養滿點的法式米鹹派、芝麻菠菜沾麵麩;跑前可以香蕉豆漿補充能量,跑後可嘗試蜂蜜薑汁檸檬恢復疲勞,每一道都讓人躍躍欲試。市橋說的極是:
自己會做菜的好處是親身體會營養的重要性,自己作菜有助於深刻感受到料理對身體的影響.......而且作菜和跑步讓人心無旁騖,作出一道佳餚的成就感,與跑完全程馬拉松後的感覺極為相似。

這段話讓我想起村上春樹跑完步煮義大利麵的神情(還有包括飛小魚、小V、我們X很大社長小鮑在廚房裡的專注模樣),可愛的市橋還一面煮菜一面用按摩器保養腳底,使我回憶起在雪山369廚房的木條上伸展腳底板確實很有效果。改天試作《天生就會跑》裡的墨西哥捲餅時,也弄個磚塊來幫助腳底拉筋舒緩筋膜,跟高木直子邊刷牙邊蹲馬步一樣,把握任何機會鍛鍊養成跑者的良好習慣。


照著市橋的步驟循序漸進進入跑步的世界,挖掘跑步趣味後,接下來想讓自己更精進,比賽是最直接的方法。可是想比賽就要照三餐練,要有誘因,要更認真的看待跑步這件事。

書中提供一整篇的撇步,從跑步姿勢、配速訣竅、呼吸方式、收操和和緩,平日的肌力訓練 、 進階訓練的間歇跑和長距離LSD,對初跑者而言都是實用的菜單(只是日本人的速度驚人的快,我們的程度果然連王子都不如)。另外和瑜珈、游泳、騎車、爬山交錯的練習比較不會無趣,而且可以鍛鍊到不同部位的肌群。

誘因的部分,只要想到接下來的比賽服有多可愛(即將來到的葡萄馬就是)、想到用甜梅號或くるり的歌陪伴穿越河堤或曠野、在旅行中以一趟汗水淋漓的跑步認識新城市、更不用說跑完後三兩好友吃吃喝喝.......,光想就是值得開心的事。跑得開心,應該就更有自信和美麗吧。

【延伸閱讀】

《跑出美麗》書中,有跑遍全日本,充滿特產美食、啤酒和美麗風景的私房路跑賽推薦,和高木直子系列相呼應。

在《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2年級生》裡提到和家族一起的馬拉松小旅行,讓我回憶起與不久前帶著媽媽跑北港馬的尋根之旅。雖然沒找到家族流轉的脈絡,可是住在香客大樓的大通鋪,和一群人吵吵鬧鬧吃好料買土產,第一次在終點有親人打氣拍照,讓我頓時記得微笑並用力衝刺。的確是台味十足令人難忘的馬拉松旅行。

西螺大橋旁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就算已經沒有家了,依舊不從良,不道歉,不後悔。離散到底,真妖孽也。卻是一個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
                                           ~胡淑雯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台南看戲相片集

是啊好久沒在書裡痛快落淚了,陳建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寫得深刻入骨,用力掀開自己的創口狠狠灑鹽,還把全家人都撩下去。
只是凋零嗎?最近莫名沒勁,不知道寫些什麼,還是讀書看戲聽演講,所謂理想就像微弱燈光引領我前行。

你會用什麼方式記住一個人,和她曾經走過的痕跡?

Roger用味道回憶和桃姐一起過的簡單生活:清蒸游水海魚、生猛螃蟹、滷牛舌、豆腐乳、老冰箱冰的第一粒西瓜、在房間裡偷偷喝的可樂。

味道比照片或語言更能封存故事,穿越時空維繫了一個家庭,揉捻出家人之所以為家人的形貌和品味。胃口一旦養成,外頭的菜都吃不得了,因為不復記憶徒然傷心。片首Roger在月台飄蕩的身形,和《留味行》中追著奶奶流亡足跡的女子重疊。桃姐和奶奶都是一輩子苦過來的,在不堪的際遇之下仍然抬頭挺胸關愛他人。傳道書的這段話,串連了那些人那些事,讓人既哭又笑,為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注解。

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裏了,人的命,天註定。神會給我們安排的吧?

神父: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劉德華:血管手術有時,膽囊手術有時。(笑)

桃姐:吃奶嘴有時,進棺材有時。(笑)

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本事】

週末陪媽媽看了《桃姐》,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拍得不慍不火。製片家(應該是)為了紀念家中老傭人,找了最懂得拍人、尤其拍女人的許鞍華,拍一個老傭人最後的尋常日子:買菜、煮食、洗衣、切水果、和貓說話。再普通不過的情節,卻跟和日前的《分居風暴》一樣,後勁無窮。從桃姐收藏老古董、縫紉機和電影畫報的樣子,和在老人院裡的生活,讓咱母女倆深深地懷念起阿嬤。阿嬤最後的日子我不在身邊,是不是和Roger一樣逃開我已經不記得了,最近幾年卻常常無故想起她,想起那個被家人遺棄在療養院然後漸漸走失了靈魂的瘦弱身軀。

可能如導演所言:「因為我也老了,64歲,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得太潦倒」。

《桃姐》讓我看到香港社會原來還是有超脫利益的真情,還有一點點幽微處的人性光芒。不是刻意要催你的淚,就只是,讓你想好好握一下媽媽的手,就算只有一下下,也值得珍惜。


【延伸閱讀】

看桃姐的同時讀著留味行,作者說「最幸福的記憶是跟著奶奶上市場,還有聽廚房裡她做菜的聲音」,說家裡的好滋味,永願是家裡的寶(根本是在說桃姐嘛!)。書中這段文字呼應了《桃姐》的主題:

"親之再親,都只是擦肩而過"

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先來後到,都是旅人。旅行和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和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
面對親人的離逝,失落是必然,所以用電影、用旅行、用文字、或煮一道菜,在光影流轉、舟車勞頓、奮筆疾書之際、思念的人現身紅泥小火爐後,是多麼幸福的事。
完整踏查紀錄照片看這裡

中元普渡前一天,來到宜蘭參加文訊雜誌辦的【重返文學現場】的踏查(暨進香團)活動,循著小說人物的生活路線,穿梭在市集、廟宇、車流之間,路旁賣菜阿姨問我們是在調查什麼,我說「沒什麼只是聽故事而已」,導覽老師們的熱情和跨越時空的淳厚人情讓我好好充了電,真的從「故事」裡找回了遺失好久的「感覺」。

首部曲:跟著憨欽仔遊羅東

散步路線始於羅東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循著黃春明小說《鑼》當中的主人翁憨欽仔的躲債路線。原來以敲鑼宣傳公共事務為業的憨欽仔,不敵時代潮流失了工作,只得住在防空洞裡以偷來的地瓜維生。就算淪落到幫人辦喪事來分「白肉」吃的處境,可他還是阿Q看世事,即便破爛也要堅持最後一點優越。

現實裡防空洞變成公園,為了逃避債主的迂迴路線現在成了熱鬧的朝市和夜市,書中那個憨欽仔偷木瓜的糞坑已經填平蓋起大樓,目光掠過垂著楊柳棺材街,廟前有羅漢仔相聚開講的茄苳樹,導覽老師在選擇在樹下開講,讓我們感受文字裡的庶民趣味。

二部曲:林間的午餐課
中午來到羅東林業園區吃便當,老師原本要說的是太平山林業史,可是講著講到老師當年從老船長處收來船隻,實在沒地方擺請陳定南縣長幫忙收下,現在成了蘭陽博物館的裝置藝術,這是蘭陽文化的重要元素。

還有草嶺古道的魷魚公廟建廟不拆廟的典故,原來是秀才趕考途中路過此地不忍心兔子被捕於陷阱中,也不忍心設陷阱的人一無所獲,於是救出兔子放入魷魚乾,後來當地人以為是老天悲憫,故設魷魚公廟以示感謝,好一顆感恩惜物柔軟的心。

三部曲:鐵工廠的情與義

散步來到美麗港口南方澳,負責導覽的是在地的廖大慶先生,他好笑感性又文采非凡。將爸爸的鐵工廠保存下來,收藏一屋看似破銅爛鐵實則充滿回憶,包括爸爸過世後兩位合夥好友承擔起照顧孤兒寡母的義務,連那面滿是訂購紀錄塗鴉的牆壁,廖大哥記得在鐵工廠決定結束營業,送出最後一具引擎,拉下鐵門的那一刻,老闆竟然向樓梯鞠躬。


廖大哥講了許多故事,原來阪本龍馬和西鄉隆盛也來過南方澳,年輕時奉篤姬他爸的命令來台灣進行秘密調查任務,跟平埔姑娘生了個兒子(西鄉菊次郎),菊次郎後來成了宜蘭首任廳長,日本報紙上曾有他下鄉尋親的報導,如此八卦怎麼看都戲劇感十足,完全是海角七號正史版。


輕鬆講古後廖大哥邀請我們可參加一年一度的鯖魚祭踩街活動,由於鯖魚是南方澳重要的魚獲,大啖之餘島民如我們是不是要思考我們該有甚麼樣的海洋文化?於是參考日本某些小鄉鎮的作法舉行祭典。神奇的是在兩年前的祭典中,主辦者朗誦祭文,省思人類過度撈捕的貪婪,感念以肉身餵養我們的魚,廖大哥的相片中竟然出現肉眼不可見的魚靈在空中漂浮如白雪,乘著祝禱返回天上的畫面。不是靈異傳說,我選擇相信這個美麗的故事。

Ending 海邊坐

沒看過王文興的文字,可是紀錄片《背海的人》裡作家孤寂身影沒入的海灣讓人印象深刻,原來是南方澳的內埤海灘,傳說中的情人灣。廖大哥說當年這灘上滿佈廢棄玻璃瓶經年累月磨蝕成的玻璃砂礫,如同所有的美好事物總會消逝後來被整車搬光了。大家看到海不由自主往前走去,靜靜在沙灘上坐下來,這一天收穫滿滿,讓太平洋的風吹亂頭髮,整頓我們的思緒,明天可以好好重新出發。

【延伸閱讀】

˙來到南方澳千萬不要只是吃海鮮,可以去廖大哥的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瞧瞧,和廖大哥聊聊天,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收穫!

˙Tony的蘇澳遊記走訪了砲台山、內埤海灘

阿烏咖啡|台南市開山路201號˙9AM~4PM(週一休)

謝謝卡樂佛引介了這家郡王祠對面很低調的咖啡店,提供蔬食三明治和(個人認為台南最棒的)咖啡,三明治還很貼心的用義大利製烤麵包機微微烤過,牆上用貝殼隨意點綴,是個舒服又自在的地方,讓我連著幾天都去報到。

離開台南的那天,明顯感到溫度下殺,但陽光還是耀眼得要命,阿烏老闆的桔茶和咖啡一樣讓人難忘,品嚐著金桔的酸和鳳梨的蜜,佐著彷彿自樹影間流瀉出來的巴哈無伴奏吉他,隨手撈取座位旁的泛黃繪本,原來是日本的葉祥明,一位人道主義者和熱愛生命的作家,曾規畫要去他北鐮倉的美術館參觀,沒想到竟然在此偶遇兩本已經很難找的小書:抬頭看看天空、和聽聽風怎麼說。簡單的鉛筆(OR蠟筆)線條,勾勒作者渴望簡單生活的心聲,果然非常具有療癒效果,恰似阿烏咖啡和台南陽光的力量。於是我拿起筆,偷偷在明信片上依樣COPY,想把這樣的溫暖傳達給我的朋友,希望妳們也可以感受到。



【延伸閱讀】
˙阿烏官網,一如老闆的低調

˙葉祥明官網
果然一如預期的悲傷。昨晚《春琴》帶來的創傷未癒,今天的直子讓我更傷心。

傷心到,即使在美好冬陽下跑到全身暖洋洋、然後買了一杯假日才喝得到的里約咖啡的喜悅都無法平復的那樣傷心的程度。

除了傷心之外,好像有點說不出來的不足。為什麼呢?明明鏡頭下多麼美好的人兒:細緻耳垂和圓潤肩膀、無可挑剔的復古裝扮,以及一如預期充滿四季空氣感的豐富影像,怎麼我還是覺得輕飄飄空洞洞的?

原來是故事大大被簡化,簡化成渡邊和他的女人們的故事,象徵時代背景的學運和同學們被模糊掉了、少了文學和音樂的討論、群體與個性的辯證,沒讀過原著的應該一頭霧水。
撇開小說,這故事其實可以說得更意識流(嗯,直接想到《頤和園》),可是它還是很節制的,很理智的訴說一段年少時遺憾的經歷,因為劇中的渡邊太年輕,故事也僅只於遺憾而已,還看不到10年後、20年後、甚至更久之後,身體的印記還會剩下多少?

雨季裏的第一次、森林裏的追逐、到雪地裏的凍徹心肺的掏空自己......。其實也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經歷,卻足以終生難忘?

老師有說為了要生存下去,不能同情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限入回憶的深淵。逝者已矣,不容你老碎碎追念,畢竟這是2小時15分鐘的電影。

雖然不是百分百的村上春樹,陳導和賓哥真的好會拍女人,一個個婀娜多姿,如果出版影像寫真集簡直是可作為ViVi或ef 70年代特輯,裡頭的綠(水原希子)就是模特出身,那不是小說裏的綠,反而比較像是有虐待狂的春琴,好愛她嘴角那抹微妙的笑,彌補演技的生澀,面對這樣的綠,渡邊還不了解,觀眾更不了解,連玲子都顛覆書中的樣子(霧島莉香也好美呀),這些人過去曾受過甚麼傷都不重要了。

所幸還有披頭四和好聽的吉他(電子樂大師的細野晴臣也來客串唱片行老闆呀),讓我在黑暗裡等到字幕放完,擦乾眼淚,日子還是要繼續。

【延伸閱讀】

˙關於愛情,真的沒有甚麼重點。吳明益老師寫的真好,讓我重新用另一種心情看此片。

˙電影官網,和小說一樣聖誕節的紅配綠,卻是冷到骨子裏離純愛又遠又近的距離。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小說家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對談,有一章節探討到"人能否在故事裏被療癒",從阪神地震到沙林毒氣事件,小說家受到事件影響而創作,和心理諮商的過程如出一轍,非常適合做為這個本質上因為性功能障礙導致憂鬱症(?)的故事的延伸閱讀。

˙小狸重讀挪威的森林
隨意翻著某搖滾迷推薦的《男孩吶喊自由鳥》,一篇篇搖滾背後的傳奇以以虛實交錯的新聞報導、小說、寓言、劇本方式解構又重組,誠如書評所說的「滑稽又深入,詭異卻迷人」,讓人捧腹大笑痛快至極。

第一篇裡出沒在各大演唱會,在安可曲時以一聲Free Bird鬧場的聽眾(典故詳見延伸閱讀),讓Keith Jarrett都即興不起來拂袖而去的惡劣,如果對上KUSO成性的跨界樂團Igudesman & Joo,或者我們的南王部落,可能激發另一種意外的火花?

某篇裡用的Paranoid,可以讓披著人皮的外星人現出原形,於是全國開始瘋狂的流行這首歌,這是MIB第四集或是X Files小劇場的情節呢?Anyway,這種單純直接到近乎白目的美國,非常對我的胃口,看原文更可以感受到字裡行間那種美國的味道。

還有幾篇關於南方的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哎呀德州人一向自大),讓我回憶起在Austin趕場的歲月。曾經,夏天的夜裡穿著涼鞋來到草地上,參與SXSW,名不見經傳的歌手唱著亂七八糟的民謠,或者在第六街上酒吧裡飄盪出來的鄉村歌曲,學校體育館裡近乎免錢的Aerosmith。那些日子真是美國生活最美好的回憶。

啊~真的該去聽場演唱會了(或看場熱狗配啤酒的球賽)!

【延伸閱讀】

˙本書翻譯何穎怡談《男孩吶喊自由鳥》(想當年我也曾愛極了Santana的)

˙音速青春的書評

因為很想很想再見到你
於是作了這個夢
你將會出現在我的未來
而我是你不捨的過去
在似曾相識的瞬間我們交集
從擠泡泡開始相戀

Michael Jackson出現在冰店裏
中年Pi繼續飄流
老虎變成了馬
在被困在格子裏的現實裏
因為有你天空開始有了光

因為有一天我開始相信
離開的人會繼續存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

因為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樂
不要為了以後的分離
放棄眼前的快樂

有一天的微妙
親自去看才知道
去感受
不要問
不要想

[延伸閱讀]

˙有一天唯美官網

˙Ryan大大精彩評論

[同場加映]

˙盧昌明詞曲,李欣芸編曲,蘇慧倫重新詮釋之百聽不厭的主題曲


其實這幾年我已經不太看村上的小說,因為太厚重,而且太過小資情懷,與現實人生的無趣和喜悲距離過遠,像毒品一樣淺嚐輒止就好。

這本村上春樹於2007年的散文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卻意外清新,看到三分之二處我才恍然大悟,他想說的是人生哪,而且有節有度,宛如修行者的告白。


生命有多麼地差異,世界就多麼地美麗

一句話點出電影《一閃一閃亮晶晶》的主題,片中紀錄四個自閉兒家庭的心路歷程,沒有花俏的技巧,盡是平實的敘述,最奇妙的片刻是,透過動畫,星兒們心中的世界,立體活現出來。

我腦海中不斷迴盪《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書中那些奇妙又有點悲傷的故事。一般人眼中的自閉症患者在情感的感受和給予有障礙,電影裡明澐媽(?)提到的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即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中同為自閉症(嚴格來講是亞斯伯格症)的傑出動物行為科學家,他可以了解動物,卻永遠無法明白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做何打算,他無法感受到人的心境、動機和企圖,對人際溝通的虛實曖昧感到困惑,就像來到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因為這點不同,他們真能解我們(因為他們而產生)的悲傷嗎?又或者,該怎麼去回應他們奇特的情緒、偏執、以及思考邏輯?

片中的媽媽們,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模式,或許不盡然完美,但過程絕對嘔心瀝血。看到孩子們一點點改變,懂得表達自己,學習控制情緒,甚至表達感恩之意,我不是母親所以未能全然體認,為了要fit in這個「正常世界」的努力。

但到底怎麼樣才是成功呢,如果沒有展現世俗認可的「天份」,是不是就一無可取了呢?如果少了父母的悉心呵護,這個社會是否也能給予其肯定與支持的力量,讓星兒們可以悠遊發展呢?

所有類似的故事只是要提醒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所能理解的實在太有限,自閉症只是其中之一。自然的想像力比我們來得豐富,而變異的生命形式,並不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稍減一點人的本質。甚至透過這些「不同」,讓我更認識自己。

仔細想想,能夠在一個人的宇宙裡,專心而安靜編造故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事物,其實是很幸福的(我其實潛意識裡渴望自閉),所以星兒們併發創造的創造力,就像基因的突變,其實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後記】

之一:母親節和媽媽看《一閃一閃亮晶晶》,看完還帶著她去明星買她喜歡的軟糖(嗯,本片顯然有廣告之嫌但,有何不可呢?)。電影讓只看韓劇和全民開講的媽媽大為感動,隨著又哭又笑,我默默看著媽媽,這種拉拔孩子長大既綿長又深切的眷戀,是為人父母者最甜蜜的負擔(雖然爸爸們的角色在此片中被隱形了)。

之二: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差別在於,紀錄片則藉由呈現和組織真實故事的方式表達導演的中心思想,通常有個超越「單純講故事」的主軸,無論是社會批判、政治觀點、科學觀察…等等,片中的明星第三代Leland是個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具備得天獨厚的社會資源和完善的支持系統,和其他三個家庭對照來看,反而模糊了想要論述的重心,所以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慨。

【關於音樂】

怎麼能錯過陳明章的精采原聲帶呢,幾段簡單旋律反覆變奏,卻讓人回味無窮,莫札特的小星星真實純潔,足以傳唱遍奏幾個世紀。還有Leland自彈自唱的『倘若你是我的性命』,媽媽喜歡極了,我重複播放,一起回味阿嬤在世時唱著台語聖歌的模樣……。


【延伸閱讀】

˙電影預告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Oliver Sacks是文筆很好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同樣刻畫自閉症的好片《睡人》也是出自他的親身經歷,身為科學的代言人,對不可知的腦中秘密充滿慈悲的關懷,值得一讀。

說到沖繩,應該是陽光、沙灘、花環和三絃琴?而且我是為了弟弟的喜事來到這,可是當我越進入閱讀這個地方(國家?),越覺得苦惱。

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

以前那些閒逛的人們到哪裡去了?

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遊蕩於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裡去了?

他們隨著鄉間小路、隨著草原和林中隙地、隨著大自然消失了嗎?

捷克的一句諺語,將他們溫柔的閒暇以一個定義來比喻: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

凝視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



摘自米蘭昆德拉˙《緩慢》

米蘭昆德拉的《緩慢》,百餘頁的小說(/散文/碎碎念?),很適合帶在路上看的體積和味道。

誠如輕與重的對比,在此緩慢與速度的對比,連結了記憶。記憶中最美的時光,都是緩慢的。



一旦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會從中找到意義。
但願我能找到讓自己瘋狂一生的事情。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這本書之前在路上聽小良講的,只是單純把他當成佐賀阿嬤之類的勵志故事,後來仔細一讀,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的後勁很強,讓人完全停不下來,很想馬上跟一批愛花愛蟲愛種田的朋友分享,木村的無農藥種植背後,是一個人用一生學習自然的血淚史。

雖然他不像達爾文之流的學者有偉大著作傳世,他只是個俗世的農夫,目的是種蘋果養家活口,一開始只因為老婆對農藥過敏,單純想用無農藥無肥料的方式種蘋果,沒想到這條不歸路一走就是三十年,箇中血淚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可是木村用他獨特憨厚的笑容輕鬆帶過,他說自己只是個傻瓜,花了三十年觀察蟲子和葉子生長的方式,作了無數的實驗,沒想到最後才發現不需要人,草木也可以茂盛的道理(令我想到富陽裡的自然演替區),

為了求生存,植物自然演進出何時該長葉開花結果,萬物相生相剋,無絕對的善惡,少了人為的干擾,只要給他們時間,自然界終究會達到平衡。

同理可證,不需要營養補充品,人應該可以過的更健康。或者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都是淺而易見的道理,只是很難落實到真實人生中,人對於所在乎的事物,往往過分灌注愛心,反而失去自我求生的能力。

聖哲泰戈爾的這首詩,的確是中村大叔一生最佳的刻畫:

讓我不要祈禱著從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地面對牠們。

讓我不乞求讓痛苦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牠。

讓我在生命之戰場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慮的恐懼中渴念被救,但希望用堅忍來獲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雖然是一個懦者,只在我的成功中覺得你的仁慈;但讓我在我的失敗中找到你手的緊握。
﹝延伸閱讀]

˙日本節目介紹中村先生的蘋果


新出的暢銷書讓人沒勁,回頭翻書架上的舊書,這本《挪威的森林》是大陸人翻譯的,第一次讀應該是大學時,那時還沒好好談戀愛,對地球人這種生物太不瞭解,所以書裡的情結霧霧濛濛,宛如他羅曼史般的封面,文字漂亮地不著邊際,感覺不到悲傷。

後來村上春樹成了顯學,書一本接一本的出,可是我只讀他的小品和散文,那幾本厚厚的小說對我而言,像外星球的語言越來越難了解。

這次回頭讀挪威森林,經過這麼多年水裡來火裡去的江湖歷練,總算讀懂了。

發現書中每個角色的每一個部份,我漸漸地都有一點:我一直自以為是低調到不行的普通人(渡邊),有盪到谷底的憂鬱時期(直子),有瘋癲看世事的時候(綠),大部分時間是更接近玲子的,皺紋皺成一團可是內心卻越來越明朗的感覺。

真的是好悲傷好悲傷的故事,面對一生中註定的失落和未竟的渴望,這是37歲男子的回憶,恰似我現在的年紀,關於「真實活下去」的方式,也是我一天到晚在想的議題。

只是要真實,這條路不容易,總是跌跌撞撞被質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繼續理直氣壯的走下去。不過看到村上大叔還不是這樣成了知名作家,或許寫作是一條路吧(佐以養貓、跑步和音樂)。

【延伸閱讀】


˙關於《挪威的森林》的版本沿革(看到美瑤學姊的名字很感動) 
(關於這張圖:老闆一天到晚要我們交策略Roadmap,沒意思,還是來畫個流浪到南方的Roadmap。向來沒有手繪才華,自己看得懂就好了,希望未來這個Roadmap的點可以更多更深入。)

原來只想去台東跨年的,因緣際會地把路線延伸到高雄的茂林和美濃,剛好又許下三年不出國不坐飛機的(怪)願,可以藉此機會搭著火車從平地看高山,一圓鐵道迷的南迴普通車之旅。

最近迷上老東西,跟身旁一堆老骨頭一樣,懷舊這病果然會傳染。

例如,E每天用他的宋代官窯瓷碗喝水,如他所說這碗用來裝豆花也相當適宜,E很自豪他的比故宮還豐富的收藏,偶爾用紅白塑膠袋裝了一堆雨過天青的黑潤如夜的破瓦片,用鑑賞家的術語把我們唬得一愣一愣的。

週六午後和Daisy和Aileen穿過人群來到師大夜市幽靜一角,經過幾家性格咖啡店,南村落出現在昏黃燈下,全然低調不招搖。

是個適合辦講座或茶會的場地,可有模有樣的廚房反映了女主人的嗜好。我們坐下點餐,手繪menu令人眼花撩亂,每樣看來都好吃,飢腸轆轆的我們點了有主食的套餐。

好橄欖的一餐:黑的陪伴新鮮香菇沾珠寶盒麵包;青的和奶油白酒豬頰肉悶煮,洋溢暖暖諾曼地家常風味(諾曼地特色就在於奶油呀);甜椒紅茄洋菇,也都是橄欖油的好舞伴。主菜一旁青翠羅蔓拌著油醋醬,鮮甜紅羅蔔絲微微吐露檸檬氣息。我們細嚼慢嚥低聲細語,生怕時間走得太快。

老闆看我們坐了很久,對著後頭一桌招待朋友的特別菜色垂涎不已,於是請人送上很橄欖的花枝,簡簡單單烤花枝口感卻吃得出新鮮海味,甜點是黑糖蜜吻上芒果冰淇淋,果然不同於哈根大隻的人工香料味。

還好老闆不是生意人,我們才可以物超所值盡情享受慢條斯里的一餐。

也很遺憾老闆不是生意人,所以這個(對外)供應餐點的計畫,也隨著藝穗節而落幕。

不過我想這個廚房應該永遠為朋友開放,端出一道又一道暖心料理。


【延伸閱讀】

韓良露的書﹝浮生閒情]裡,朋友寫到他十幾歲的少女時期,便為滿屋初見世面的文藝青年擺上一桌西餐.雖是生來過好日子的人,也絲毫不吝於分享。